原标题:【金融ESG】基金及投资机构如何搭建ESG体系和升级投资能力
一、基金管理人及投资机构ESG转型迫在眉睫
近年来,认同ESG理念的投资机构数量快速增长,截止至2022年7月10日,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 签署机构已达4,233家,管理资产超121万亿美元,占全球专业资产管理规模的一半以上。国内ESG投资热情持续升温,从2018年开始,中国机构加入UN PRI的节奏也明显加快,截至2022年7月10日,中国大陆地区已累计有103家机构签署了UN PRI。
数据来源: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网站
总体来看,国内ESG投资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主要来自以下4个方面:
1. 监管机构ESG投资相关政策频出:
2022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推动公募基金等专业机构投资者积极践行责任投资理念。2022年6月,银保监会发布《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求银行保险机构从战略层面推进绿色金融,调整完善投资政策,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此外,2022年以来,沪深交易所和证监会发布多个政策,对上市公司在ESG信息披露方面提出了更显性和明确的要求,这也为基金管理人及投资机构发展ESG投资提供数据基础。
2.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将ESG纳入考量:
据2020年UBS联合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机构投资者调研显示,超过75%的受访机构认同ESG主题将产生良好的投资机会,并且可持续投资未来在3-5年将加速增长,74%的受访机构认为ESG投资项目在财务表现上优于其他传统项目。
3. ESG投资市场空间巨大:
碳中和背景下,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投资需求将达132万亿,低碳环保、产业升级等领域均蕴含巨大投资需求。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统计,2020年全球资管行业中纳入ESG因素的资金比重达35.9%,而中国目前仅不到2%。据中金公司测算,我国ESG投资总规模在2025年将达到20-30万亿元,占资管行业总规模的20%-30%。
4. ESG投资表现优异:
尽管疫情导致经济下滑,但 ESG 投资不增反升。且大多数ESG主题基金产品超额收益显著。据德邦研究所研究显示,2021年,泛ESG基金一年的收益率超越市场基金14%,两年期收益率超越市场扩大到了36%左右,三年期收益率超越市场34%左右。
二、毕马威四步法助力实现ESG投资转型
第一步
明差距,抓重点,识别ESG转型方向
毕马威建议投资机构首先应依据相关监管要求开展全面的监管要求覆盖度扫描,识别ESG实践现状与监管要求的差距;其次,通过利益相关方调研和内部评估确定机构的ESG重要议题,最后,针对各项重要议题开展与同业领先实践的对标分析和差距诊断,明确ESG转型的方向。
第二步
定框架,建体系,设计ESG转型战略
投资机构应基于差距诊断和利益相关方调研的分析,制定整体ESG战略。包括明确ESG战略愿景与整体目标;识别ESG战略支柱模块,并将各战略支柱模块对应的议题和发展目标相匹配,最终形成ESG战略框架;搭建战略支撑保障体系,并制定针对各项议题的ESG战略发展行动举措及路线图,为ESG战略目标的落地提供战略保障。
第三步
利其器,善其事,升级ESG投资体系
投资机构应从投资策略制定、投资流程优化、投资者沟通、投资管理能力强化四个方面开展ESG投资能力建设。
1. 投资机构需要根据自身能力的具体情况,选择对应的投资策略。投资策略制定方面,ESG整合、负面筛选、股东参与和主题投资是同业采用的主流ESG投资策略。
2. 投资体系升级方面,投资机构应将ESG因素纳入投资管理全流程中。机构可通过全面梳理投资管理流程,识别ESG整合点,在现有的投资流程中嵌入ESG因素,优化升级ESG投资管理工具包,包含实质性分析、负面筛选清单、初步审查清单、尽职调查工具包、投后ESG风险管理工具等。
3. 投资者沟通方面,投资机构应主动与投资者进行ESG投资事项的沟通。机构可通过ESG投资政策及策略沟通、定期ESG投资组合报告、定期报告代理投票和参与互动情况等形式定期进行投资者沟通,提升ESG投资管理活动的透明度。
4. 投资管理能力强化方面,投资机构应从业务、投资和风控多维度入手,全面提升自身能力。机构可采取的相关举措包括建立ESG投资专业分析团队,搭建专业ESG分析框架,构建机构内部ESG数据库,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参与被投企业治理问题的解决。
第四步
多披露,重沟通,提升ESG信披质量
人行2021年发布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鼓励投资机构定期对外披露机构环境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做好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报告,也是投资机构尽职管理的体现。投资机构进行ESG信息披露和沟通的主要方式包括专业报告、官网披露、专业投资者大会、财报发布会等。此外,机构还可以对自身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进行第三方鉴证以提升数据可靠性。
通过分析前十大资产管理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情况,我们观察到各家机构均采用了TCFD框架,其中5家机构发布了独立的TCFD报告。此外, 60%以上机构采用了SASB、GRI等国际报告框架。参考同业机构的实践情况,专业机构可综合参考应用权威的国际报告框架/标准,先确定重大披露信息和关键绩效指标,再进行有架构的披露,以提升自身ESG信息披露质量。
三、投资体系ESG升级的五大建议、
建议一
募资端:积极布局ESG主题基金,提升机构品牌影响力
目前国内ESG主题基金总规模已近2300亿元。今年以来,众多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相继围绕ESG主题积极布局,从能源结构转型赛道(如风能、光伏,储能等)到重点减排领域(如新能源交通、绿色建筑,技术固碳等)。另外,从募资角度来看,ESG主题基金不仅可以吸引较为优质的资金来源和标的,还可以彰显投资机构社会责任,提升品牌影响力。
建议二
投资端:切实践行ESG投资理念,开展ESG 尽职调查
作为负责任投资的关键要素之一,投资前的ESG尽职调查将助力投资者识别被投企业ESG的重大合规风险、治理成本以及可持续发展机遇。基于此,机构需要在投前开展详细的ESG 尽职调查,从合规运营、风险管理、可持续发展等角度识别被投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风险和机遇。
在ESG尽职调查评估中,
首先,开展定制化ESG实质性议题分析。机构需要分析被投企业的行业特征,同时参照相关国际准则(如SASB, TCFD等)并结合评估方的行业经验筛选出尽职调查的实质性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土地利用、供应链管理、产品质量等。
其次,开展精细化ESG调查和评估。ESG 尽职调查将综合被投企业的区位特征、监管要求、利益相关者诉求和评估方的专业知识等要素,制定适用于被投企业的调查清单,采用文件审阅、问卷调查、访谈研究、现场踏勘等方法对被投企业实际运营中的ESG表现进行精准的调查和评估。
第三,进行科学化ESG合规判定与风险识别。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国际准则以及行业最佳实践等标准,通过书面材料审阅、监管部门走访、关键管理人员访谈、主要设施现场调查等方式,评估被投企业在关键议题中的合规表现以及识别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风险。
最后,提出合理化ESG整改提升建议。机构可针对不合规或重大风险事宜提出整改提升或防范缓解计划(如投后100天计划)。
建议三
投后端:协助被投企业提升ESG能力
对被投企业而言,在持续变化的营商环境中,价值链传导的压力持续加大、资产价值评估中ESG考量因素逐步提高。政策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被投企业应确保公司相关负责人(或聘请专业第三方)定期分析行业发展动向、ESG监管要求变化趋势、产业政策调整方向、区域发展规划动态等要素,综合预判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监管要求和压力。
图:日益趋严的法规要求
作为ESG负责任投资的践行者,投资机构可通过投后尽责管理助力被投企业提升ESG绩效,实现可持续价值创造的同时提升投资者在行业内ESG的领导力和影响力。投资者通过引导、帮助和监督被投企业完成ESG提升(如开展ESG不合规问题整改、ESG风险识别和防范措施提升等),不仅可以确保被投企业持续ESG合规运营,同时也可以降低运营的风险隐患,维护企业的环境发展权益,实现资产的价值提升。
案例分享
KPMG团队成员协助某投资机构对其投资标的提供投后ESG绩效提升服务,协助其对被投公司的ESG风险点,例如:现场废水处理设施无法满足处理需求,违规排放废水导致土壤地下水污染,环境风险管控和预防体系(风险评估和应急预案)缺失等问题,进行识别,并提出了整改建议。后续,团队通过一系列的ESG提升项目,协助被投企业提升污水处理设施能力、厘清土壤地下水污染责任、完善风险管理体系。为该企业减缓了的环境影响,降低了运营风险,保障了其长效发展权益。
建议四
退出端:协助被投企业信息披露,最大化ESG品牌价值
在退出环节,机构应协助被投企业开展详尽的ESG信息披露,出具卖方ESG尽职调查报告,突出增长机会并最大化品牌的ESG价值,以满足下一轮投资者的期望。
建议五
评估端:防范漂绿风险,完善ESG评估体系
今年以来,多个国际领先金融机构,如高盛、纽约梅隆银行等受到监管机构漂绿指控。投资机构内部自律性的缺乏、机构和投资方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可持续发展意识匮乏以及外部规范统一的ESG基金披露要求的缺乏导致了漂绿现象的频发。为有效识别漂绿行为,机构应搭建系统性的ESG投资框架和工具,围绕不同资产类别及细分行业建立相应ESG量化评估标准,用于投资组合的价值评估。ESG数据的全面性和可获取性是保障ESG量化评估的重要基础,投资机构可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和合作渠道,获取ESG数据,搭建ESG数据库,持续优化迭代ESG评估工具。
在国家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毕马威将发挥自身专业能力,提供全面的ESG转型建议、绿色金融战略规划、运营碳中和体系设计和ESG投资流程优化升级等服务,协助基金和投资机构完成ESG投资体系建设并实现投资能力的升级,与客户共同推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社会。
本文内容仅供一般参考用,并非针对任何个人或团体的个别或特定情况而提供。虽然我们已致力提供准确和及时的资料,但我们不能保证这些资料在阁下收取时或日后仍然准确。任何人士不应在没有详细考虑相关的情况及获取适当的专业意见下依据所载内容行事。本文所有提供的内容均不应被视为正式的审计、会计或法律建议。
©2022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及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均是与英国私营担保有限公司— 毕马威国际有限公司(毕马威国际)相关联。毕马威国际不提供任何客户服务。各成员所均为各自独立的法律主体,其对自身描述亦是如此。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 中国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企业咨询 (中国) 有限公司 — 中国有限责任公司;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 香港合伙制事务所。版权所有,不得转载。毕马威的名称和标识均属于毕马威国际的商标或注册商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欢迎您加入ESG交流群,感谢您支持我们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