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晶晶
“当前,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作为可持续投资的理念,对推动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金融部门投融资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和衡量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日前在ESG与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作出上述表示。
ESG成企业“必答题”
2022年,我国有1439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1年的ESG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或社会责任报告,约占A股上市公司的三成。
王一鸣表示,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ESG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从制度体系和组织架构上把ESG落实到企业发展经营之中,融入企业文化,推动ESG由理念转化为行动,预计今年将有超过一半的上市公司披露ESG报告。
实践证明,ESG可以激发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采用数字化和绿色低碳技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并与公司的业绩提升形成协同联动效应。从绩效上看,将ESG融入企业经营的上市公司,公司的整体业绩较好,资本市场的响应度也更高。在ESG的投资理念下,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也关注企业的环境表现、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非财务指标,这意味着那些能够有效平衡股东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投资机会,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更低,更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企业而言,ESG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王一鸣说。
加快ESG的评价体系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披露ESG报告的主要还是上市公司、大型企业,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参与度还不高。
面对ESG数据基础薄弱、透明度相对较低、标准化程度不高的现状,王一鸣建议,加快ESG评价体系建设,有效提升信息披露的质量,推动ESG评价结果更加广泛地应用。
首先,要推动更多的企业披露ESG信息。相比较而言,金融机构对ESG数据的要求更高,可以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投资等途径引导大中小企业主动披露ESG信息,从而获得更普惠、更精准、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其次,加快完善ESG信息披露标准。一方面,要对接国际标准,将全球有普适性的指标纳入现有的评价体系中。同时,又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在生态环境标准、社会因素、公司治理等方面体现中国特色,完善ESG的信息披露标准和制度规范。另一方面,运用数字技术建立各种类型企业的多维度、全方位画像体系,促进企业提高披露的透明度。同时,还要发挥好专业投资机构以及媒体的外部监督作用。
第三,探索ESG评价结果的实践应用。金融机构应充分用好信用机构、ESG评级机构的评估报告。同时,也可以依托自身的金融科技能力来开展ESG评价体系方法和模型的研究,来探索ESG评价结果在金融产品和金融风险管理创新方面的应用,从而吸引更多的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社保基金等专业投资机构参与到ESG投资中,引导投资机构加大ESG绿色投资。
第四,加强ESG评价能力的建设。要注重ESG评价体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如开设ESG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等,培养ESG评估、评级、监管、内控、投资等领域的专业人才,更好满足ESG领域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同时,也推动更多的社会机构参与ESG评价能力建设,包括开设各种专业培训,为企业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引导企业更多参与到ESG实践当中。
王一鸣表示,建立ESG评价体系是为了推动企业更加广泛地践行ESG行动。不仅要遵循ESG规则,还要推动企业从内部形成制度规范,践行ESG的社会价值,使ESG不仅能塑造企业软实力,也能成为推动企业践行长期主义的硬准则。
本网站郑重提醒用户:请在转载、上载或者下载有关作品时务必尊重该作品的版权、著作权;如果您发现有您未署名的作品,请立即和本网站联系,本网站会在第一时间加上您的署名或作相关处理。
欢迎您加入ESG交流群,感谢您支持我们的发展。

